下面将对工业企业生产计划体系作一个详细的讲解:
一、长期计划
长期计划的计划期长度一般为3年至5年,也可长达10年。它是企业在生产、技术、财务等方面重大问题的规划,提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所制定的战略计划。它包括产品与市场发展计划、资源发展计划及生产战略计划和财务计划等几种计划。制定长期计划,首先要结合对经济、技术、政治环境的分析,做出营业发展的预测,确定企业的发展总目标,如在总产量、总产值、利润、质量、品种等方面的增长速度和应达到的水平。战略计划则要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经营领域、产品门类和系列、体现竞争战略的产品质量和价格水平,以及市场渗透战略,这些就是产品与市场发展战略。接着,制定资源发展计划。他要确定未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和战略计划所需要增加的生产资源和相应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生产能力发展的规划。长期计划中的财务计划将从资金需要量和投资回报等方面对以上各种计划的可行性和经济有利性进行分析,使这些计划在财务上是可行的,并且是有效益的。
二、中期计划
中期计划的时间期一般为一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它就是通常的年度生产计划。中期计划主要包括两种计划:生产计划大纲和产品出产进度计划。
生产计划大纲规定企业在计划年度内的生产目标。他用一系列指标来表示,以规定企业在品种、质量、产量和产值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其中,产品品种指标是企业在计划年度内生产的产品品名和品种数。它反映了企业在品种方面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在当今的市场环境条件下,增加新产品的品种数已成为企业开拓市场、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生产的产品品种数,特别是新产品品种数的目标的制定对促进企业的进步发展有重要作用。产品质量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年度内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其中又分产品品级指标和生产过程工作质量指标,如铸造废品率、机械加工废品率等。它反映了产品能够满足用户使用要求的程度,又是企业的技术、生产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产量指标是计划度内应当出产的合格产品的数量。它包括成品和供销售的半成品的产量两种。产品产量指标反映企业向社会提供的商品数量,,代表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同时,他又是企业进行产供销平衡,计算实物劳动生产率、产值原材料消耗、成本和利润等指标的基础,因此是企业组织生产活动的重要依据。产值指标是用货币表示的产品的价值量指标。由于它能较确切、较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总成果,并使生产成果具有了可比性,因此在各项计划指标中显示出它的特殊意义,成为计算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用率和生产发展速度等许多重要指标的主要依据。产值指标可进一步分为商品产值、总产值和净产值三种。商品产值是指可供销售的产品和工业性劳务价值。它表明了企业在计划年度内预期的销售收入,应按现行价格计算。总产值是以货币表示的企业在计划年度内应完成的工业生产总量,除商品产值外,还包括外单位来料加工产品的材料价值和企业的在制品、自制工具、模型等期末与期初结存量差额的价值。总产值代表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一般用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和比较不同企业的经营成果,故应按不变价格计算以消除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净产值是总产值扣除外购物资消耗价值后的产值。它反映真正由企业自身所创造的生产成果。
生产计划大纲的编制依据是对产品需求的预测,以及长期计划对当年提出的任务要求。它的作用是通过总量指标来核算检查全年的生产能力能否满足需要,以便对任务与能力进行平衡。并使达到平衡的计划保证应有的经济效益。
产品出产进度计划是将生产计划大纲具体化为按产品品种规格来规定的年度分月的产量计划。这种计划一般每隔半年编制一次,也可以按更短的时间周期进行滚动更新。制定出产品出产进度计划之后,仍需进行生产能力的核算平衡,以保证计划达到可行性。但在这一层上,生产能力核算和平衡都是粗略的,只分车间,或按设备大组(大类)的总台时与人员公众的总工时去检查和校核生产能力。故属于粗能力需求计划。当然,当检查生产能力的同时,也要检查其他资源的供应能力,如原材料、能源、外购配件、运输等的供需平衡情况。
三、短期计划
短期计划的计划期长度在六个月以下,一般为月或跨月计划,它包括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能力需求计划、总装配计划以及在这些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车间内的作业进度计划和控制工作。
物料需求计划是昂产品出产计划分解为构成产品的各种物料的需要数量和需要时间的计划,以及这些物料投入生产或提出采购申请的时间计划。总装配计划就是最终产品的短期出产进度计划。生产能力需求计划即通常所说的设备负荷计划。它根据零件的工艺路线和工时定额,来预计各工作中心(设备组)在各时间周期中应提供的生产能力数量;然后经过与实有能力的平衡,编制出车间的生产作业计划。车间内的作业计划工作中包括作业分派、调度和生产进度的监控与统计工作。对外购的物料则编制物资供应计划,并对其实施进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