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历史车轮渐渐的驶进21世纪,人类社会也慢慢的跨进了信息时代。有朋友经常问我,信息时代来临了是不是过去的一切都要改变,包括过去的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当然,新的时代必须有新的社会制度和管理方式与其相适应。所有的一切必须要跟的上历史发展的变化,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包括企业管理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 信息时代的企业从管理到经营都将发生质的变化,特别是企业的管理方式与过去相比较,更有了明显的不同: 管理“从物到人”与“从刚到柔”
传统的管理服从于资源经济或工业经济时代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需要。以机器为中心的管理,工人成为机器系统中的“配件”,人被异化为“物”,管理的中心是物。因此,管理部门要求雇员成为标准人,以便实行规范的标准化管理。但是这种使人异化为物的管理,不利于人的创造性得发挥。 管理如果不能深入人心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的效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因素:创造性、个性、才能,在生产活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就使企业的管理部门日益重视人的因素管理也从物转化为人。与此同时,管理方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泰罗制”实际上是一种刚性管理,即依靠严明的的纪律,赏罚分明来进行管理。随着管理重心由物到人,研究人的需要、人的行为、人与组织的关系,进而使管理柔性化。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中心是“人本位主义”。那么现代企业的管理如何将信息化和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呢?
当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后,国民经济就表现为信息化特征。从最基本的方面来看,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从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生产结构3个层次来把握。 管理要使生产要素信息化
生产要素信息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信息本身作为新的科技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使生产过程发生了根本变化;二是随着知识信息不断渗透,劳动、资本、能源、原材料等这些传统生产要素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信息以其潜在性、可塑性和共享性的特征展现出其作为生产要素所发挥出来的巨大威力;由于他的潜在性,信息具有潜在的生产力,如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和运用这种潜能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产生强大的生产力;由于其可塑性意味着信息可以重复使用而不会影响它的价值。因此信息可以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条件下通过不同的形式发挥它的作用,使信息资源达到最合理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的效率;由于它的共享性,信息一旦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就能以无成本或低成本的方式迅速扩展和传播,产生连锁反应,带动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从而推动整个产业和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信息要素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主角的同时,还优化着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者通过与信息的接触,不断深化认识,提高自身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劳动效率大大提高。与信息相结合的劳动是脑力劳动型的,劳工力大军将以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信息从业人员等脑力劳动者为主,传统体力劳动者将经过再教育成为新性的脑力劳动者,劳动就业结构日益脑力化。劳动工具也变成了由计算机控制的信息化、智能化的机器体系。通过货币电子化以及掌握货币流通的信息,还可以大大压缩在途资金和货币投入量,从而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具统计,美国用于周转的在途资金只有5亿美元左右,仅相当于中国1/60。信息如经合理使用,可以使生产效率提高4070%,节约大概520%左右的人力成本支出,使生产周期缩短3070%,使设计费用下降1530%,提高约200500%的设备利用效率。 生产要素信息化使经济增长表现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这与信息经济的特点是相符合的,即在完成现在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以损害将来发展的可能性为代价,在尽力延长现有资源可利用时间的同时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管理要使生产方式信息化
由于信息的作用,生产方式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全面的信息化趋势。具体的说,就是生产操作自动化、生产模式灵活化、生产规模分散化、生产分工系统化和生产结构信息化。 1,生产操作自动化 数控机床、机器人、CAD、CAM、CAPP的出现,使信息时代的生产操作向自动化又迈进了一步。日本在这方面的成就卓著。他们率先开发了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相结合的自动化装置。由工业机器人自动装配零件,数控机床自动加工,再配一自动搬运车和自动仓库,从而形成一个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系统。有些国家还在大力发展一种被称为FMS的柔性操作系统。这是一个由多台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装配机器人、智能管理系统组成的自动化装配线,其突出的特点就是使进行操作的机器人具有类似人的触觉和视觉,并能识别语言和图象。 2,生产模式灵活化 信息时代的消费者注重个性,追求商品“仅为我一个人而做”的境界。这一点在服装工业中尤为明显,大多著名的时装品牌对每一大类的时装均会做不同的细节处理,使其在具备共同流行特性的同时保持自身的个性因素。这样自然会带来制做成本上的上升,但如果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进行人体测量和面料裁剪、缝合,并按购买者的要求加以个性化处理,便可以迅速、准确而且便宜的制作出适合个人形态与爱好的服装,这种做法同样可以在其他生产领域进行通过电脑化的控制,设计出灵活的制造系统,将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规格、样式等信息以数字编码的方式输入计算机控制系统,便可变成批生产为成套生产。同时,还可根据需求的变化更改相应的信息数码,从而使同一套生产设备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生产不同的产品,又可以在不同时间生产同一产品,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并大大减少了零不件和成品库存量,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3,生产规模分散化 在传统的制造业领域,生产规模是衡量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准,是与传统生产要素的物质特性相联系的。昂贵的机器设备、大面积的厂房、密集使用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甚至还有资本,这些都需要巨大的生产量来分摊成本。制造企业必须不断的扩大产量,才能有效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于是,在制造业居于领先地位的厂商,往往正是规模领先的厂商,这就是经济学上经常提到的“规模经济效益”。然而,随着信息越来越成为主导性的生产因素以及劳动对象的逐渐信息化,这种“规模经济效应”出现了弱化的趋势。信息具有普遍的共享性和可传播性,相隔遥远的两个生产者可以分享来自同一信息源的信息,也可以对同一份信息同时进行加工和处理。信息的生产者不在有需要分摊的巨额固定成本,中小型的信息企业也不会再被行业巨头压的喘不过气来。由于在经营方面的灵活性,他们往往反倒会使大公司处于尴尬境地。软件业巨人微软公司面对网景公司在网络浏览器市场的强有力的竞争,不得已使出“捆绑销售”的恶性竞争手段,使自己暴露在反托拉斯法的枪口之下。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的中小软件公司在市场上空前活跃,通常他们只要开发出一项成功的软件,就可以迅速积累起令人惊叹的财富,其类似天文数字的利润率大公司所不敢想象的。 4,生产分工系统化 工业化时代的分工使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的的。产品结构的日益复杂化使单个企业往往无力生产每一个零部件。而是由许多个专业化的配件生产商分别生产,再统一组装成最终产品,这种分工活动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自然出现的,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而信息化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在原来基础之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一方面计算机技术使生产设备的灵活性和劳动者的适应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充分的信息资源使生产者对新工艺和新需求了如指掌。这使得传统的生产分工出现了微妙的变化,逐渐趋于一种系统化的分工方式。这种分工更加强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联系,注重成品整体的系统性。例如一个大型的软件程序的编制可能也会分拆为几个部分同时进行,然而分工的同时必须遵循一条维持该软件整体可运行性的的信息主线。这与传统制造业产品各部件之间的机械联动关系有本质的区别。信息化时代的分工弱化了传统分工方式的孤立性特征,表现出较高程度的整合性。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回归,但决不是一种倒退,因为它是建立在更高级的信息生产力基础上的科学分工方式。
|